技术文章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技术文章 > 红外测油仪操作与维修指南:保障水质监测的精准稳定

红外测油仪操作与维修指南:保障水质监测的精准稳定

更新时间:2025-11-26   点击次数:30次
  红外测油仪作为水质监测中油类污染物定量的核心设备,基于朗伯-比尔定律实现水中石油类、动植物油等组分的精准检测。其操作规范性与维修及时性直接决定检测数据的可靠性,对环保监测中的污染源追溯、污水处理效果评估至关重要。为确保设备长期稳定运行,以下从标准操作流程、日常维护要点、常见故障处理及定期校准四方面,构建全流程技术保障体系。
 
  标准化操作流程是获取精准数据的基础,需严格遵循“开机准备—样品处理—参数设置—检测分析—关机整理”的逻辑顺序。开机准备阶段,需提前30分钟启动设备预热,确保光学系统与电子元件达到稳定工作状态;同时检查载气压力是否在0.3-0.5MPa范围内,若压力不足需及时更换载气钢瓶。样品处理环节需按照HJ 637-2018标准进行萃取、脱水与过滤,去除样品中的水分与悬浮颗粒,避免污染检测光路,影响测量精度。
 
  参数设置与检测分析需精准适配样品特性。进入操作界面后,根据样品类型选择对应的检测模式(如石油类、总油),设定萃取剂种类、样品体积等参数;空白校准是关键步骤,需用纯萃取剂作为空白样进行基线校准,确保消除溶剂本身的光谱干扰。检测时将处理后的样品注入进样管,启动自动进样程序,设备会自动完成光谱扫描与数据计算,检测过程中需保持实验室环境安静,避免振动与强光直射影响光学系统稳定性。关机前需用纯萃取剂冲洗进样管路3-5次,清除残留油污,随后关闭载气与设备电源,做好使用记录。
 
  日常维护聚焦设备核心部件的防护与清洁,延长设备使用寿命。光学系统维护需定期清洁红外光源、单色器与检测器,用专用镜头纸蘸取无水乙醇轻轻擦拭光学镜片,严禁用硬物刮擦;每月检查一次光路密封性,若发现载气泄漏需及时更换密封垫圈。进样系统维护需每周拆解进样针与管路,用超声波清洗器进行清洁,去除内壁附着的油污;更换萃取剂种类时,需冲洗管路,避免不同溶剂混合产生沉淀。电子系统维护需保持设备通风口通畅,每月清理一次散热孔灰尘,防止散热不良导致电路故障。
 
  常见故障处理需建立“症状—排查—解决”的标准化机制。若出现基线漂移过大,需依次检查载气纯度(应≥99.99%)、光学元件清洁度及实验室温度稳定性,必要时重新进行空白校准;若检测结果重复性差,需排查进样针是否堵塞、萃取剂是否变质,同时检查样品前处理过程是否规范。当设备出现无响应或报错时,先重启设备排查软件故障,若问题持续需检查电源线、数据线连接是否牢固,内部电路故障需立即联系专业维修人员,严禁自行拆解。
 
  定期校准是保障检测精度的核心环节,需严格遵循计量规范。校准周期通常为每6个月一次,若设备维修或更换核心部件后需立即校准。校准需采用国家认可的油标准物质,配制5个不同浓度的标准系列,完成线性校准与精度验证,确保相关系数R²≥0.999,相对标准偏差≤5%。校准过程需详细记录标准物质浓度、测量值、校准日期等信息,校准数据需纳入设备档案,作为检测数据溯源的重要依据。
 
  红外测油仪的操作与维修工作需贯穿设备使用全流程,通过标准化操作减少人为误差,以精细化维护预防故障发生,用定期校准保障数据精准。这一体系不仅能提升设备运行稳定性,更能为环保监测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,助力油类污染管控工作的精准开展,为水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技术保障。
 
2.jpg